国内单体最大容量海上风电项目
中广核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获得核准
日前,中广核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获得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批复,这是我国迄今为止一次性核准的单体最大容量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新能源华南分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全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力争今年底开工建设。
该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东平镇南侧海域,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拟采用5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建设一座海上220千伏升压站、35千伏集电海缆、220千伏登陆海缆及一座陆上控制中心,总投资约8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上网电量约10.3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2.1万吨、减少灰渣约2.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4.86万吨,对于推动广东省海上风电开发,优化广东清洁能源结构、推进粤西地区特别是阳江市的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是中广核在广东省获得核准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也是继中广核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已投运)、中广核平潭海上风电项目(在建)后,获得的第三个大型海上风电自主建设项目。中广核新能源将依托该项目,进一步加快广东海上风电开发与建设,积极配合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链,为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打造全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中广核新能源是国内主要的风电投资商之一,在项目开发质量、工程进度、保障机组可利用率、投资收益、度电成本与利润等方面处于行业内领先水平。“十三五”期间,中广核新能源在规避风险、保证效益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做好海上风电资源储备,开发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新能源已建立全面的海上风电前期、工程、运维管理体系,打造海上风电核心技术和管理能力,确保在国内海上风电发展中获得领先优势,为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首个5兆瓦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场即将并网发电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拥有发展海上风电的天然优势。目前,我国大容量风机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条件,一个高起点、大容量、全产业链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正在福建形成,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正进入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快速发展新阶段
近日,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获悉,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项目一期首批机组将于9月中旬正式并网发电。作为我国首个5兆瓦以上的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金风、GE、海装、太重等8家国内外厂商的14台大型风机将在此同场竞技,以确定适应福建地区海况风况的最优机型。这意味着从福建海上风电基地开始,中国海上风电进入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快速发展新阶段。
创新提升制造水平
“一晚都没敢睡觉,事实证明我们的施工和风机质量都非常可靠。”在刚吊装完不久的两台大型风机成功经受住台风考验后,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执行董事孙强欣慰地说。
福建不仅是我国海上风电资源禀赋最好的省份,更是亚洲海上风电资源最好的地区,年利用小时数甚至超过4000小时,内蒙古的陆上风电年利用小时数也仅2000多小时。基于此,截至目前,我国已在福建海域规划踌躇满志:德国队备战与摩洛哥队展开激烈竞技了上千万千瓦风电装机。
为顺利推进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快速开发,2016年11月份,三峡集团启动了福清兴化湾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样机试验风场)建设,投资总额约18亿元,成为全球首个国际化大功率海上风电试验场。
《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在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半岛东南侧兴化湾海面上采访时看到,两台大型风机已经吊装完毕,周边数个施工平台旁,大型打桩船、浮吊正在紧张作业。
福建能投公司副总经理雷增卷告诉记者,去年底福建省新一代海上风电一体化作业移动平台“福船三峡号”在厦船重工出坞,其起吊能力、甲板工作面积及载荷为国内最大。得益于此,海上风机吊装时间大大缩短,仅需两天半,有效提高了海上风电工程施工效率,降低了海上风电场建设成本。
在兴化湾北岸的福州江阴工业集中区,占地千亩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也在同步建设中。“样机试验风场将借鉴三峡工程经验,让各厂家同台竞技,综合评判,以确定适应福建地区的最优机型,并选取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风机厂家进入产业园,通过创新提升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水平。”该产业园运营公司副总经理陈永明说。
据悉,项目2019年12月份达成后,将年产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150万千瓦,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目前金风科技、江苏中车、西安风电、LM公司和GE公司已签署入园协议或意向协议。
“大容量风机关键技术在我国已取得突破,产业发展条件已经具备,一个高起点、大容量、全产业链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正在福建形成。”三峡集团董事长卢纯说。
我国独具发展优势
海上风电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海风资源的稳定性和大发电功率的特点,近年来正在世界各地飞速发展。最新数据显示,风能发电占全球可再生资源发电量的16%,仅次于水力发电。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统计,2016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221.9万千瓦,全球14个市场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累计1438.4万千瓦。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装机容量约占全球的36%;其次是德国,占29%。2016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占全球的11%,取代了丹麦,跃居第三位。
“我国拥有发展海上风电的天然优势,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孙强表示,根据中国气象局风能资源详查初步成果,我国5米至25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范围内,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时。由此显示出,海上风电是我国发电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6年,我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所回落;同时,海上风电装机实现大幅度增长。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2016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吊装量)154台,容量达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累计装机量达163万千瓦,居全球第三位。
雷增卷表示,我国陆上风电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当地消纳能力有限,对外输送依赖于特高压输电线路。海上风电可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不仅可以满足东部用电需求,陆、海风电相结合,将加快我国绿色发电步伐。
记者了解到,按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海上风电1500万千瓦(包括建成500万千瓦,在建1000万千瓦)。在此基础上,国家还明确了海上风电场0.85元/千瓦时以及潮间带风电场0.75元/千瓦时的电价政策。同时,一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陆续建成,设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仍处于初期,勘测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技术创新、产业融资等方面还不太成熟。”三峡集团副总经理毕亚雄认为,产业链上下游要联合起来,共同促进海上风电产业链全面融合发展。
“海上风电开发涉及军事、环保、旅游、渔业、生态和航运等众多部门。”孙强说,由于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导致规划之间的不同步、不配套现象日益严重,有些因素或导致企业前期投入浪费,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海上风电项目电价回收周期长,经营成本压力较大。以三峡集团响水近海风电场为例,截至2017年5月31日,累计上网电量3.91亿千瓦时,应收电费3.32亿元;但目前只收回标杆电价部分的1.48亿元,补贴电费部分正在申报国家第七批补贴名录,由于补贴电费金额大、回收周期长,造成企业经营压力。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后期运维成本也要高出不少。欧洲海上风电场运营维护历经近20年发展,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但目前国内海上风电尚无长期运营经验和成本数据积累,运维成本仅靠预估,有很大不确定性。
此外,当风机大部件发生故障需要更换或维修时,须租赁大型专业作业船舶,不仅费用高,而且受海况、天气影响较大,导致海上风电场运维周期长、成本不可控的特点明显。
河北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开始吊装风机
近日,河北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乐亭菩提岛海上风电场开始吊装风机。据介绍,该项目由河北建投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装机总容量300兆瓦,预计2018年年底并网发电。图为工人在乐亭菩提岛海上风电场项目施工现场吊装风机叶片。
海上风电建设仍有多重屏障待破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建设热情持续上涨,在技术和设备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进展。尽管如此,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沿海海岸线长,差异化较大。无论是在施工环境上和施工技术上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改进。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7年海上风电领袖峰会上,来自行业的专家围绕海上风电建设和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为推动海上风电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
副总工程师蔄耀辉:按照海工标准加强风电装备建设。
国家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副总工程师蔄耀辉在会上作了如何以海工标准加强风电装备建设的主旨演讲。
蔄耀辉表示,从浅水区到1000多米的区域,跨度比较大,对海上工程的吊装精度要求很高。随着海水深度增加,海水流动速度加快,海底情况的复杂度也就随之增大。
同时,随着海上运输的距离越来越远,对海底的测绘要求精准度也越来越高。由于水深加大、光照减弱、温度降低等因素,对于潜水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蔄耀辉认为,目前亟待建立一定规模以及具备专业知识的施工人员队伍、潜水员队伍和管理员队伍。另外,在队伍管理上要力求规范化,确保人员安全第一。
蔄耀辉认为,海上风电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日后产业发展走向深海,其要求也会变得更高,挑战更多,需要按照海工标准加强装备建设。
龙源振华副总工程师
兼工程部主任王徽华:海上风电施工办法需要结合当地环境作出调整。
龙源振华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主任王徽华在会上表示,因为国内沿海海岸线差异较大,所以对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也有不同的要求。
在气候方面,北方海域的季节性浮冰、福建的季风、珠江的涌浪等,都对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影响非常大。地质方面,福建、广东、大连海域存在岩石地质结构,浙江、广东、海南等部分海域的海底则有大量的淤泥,因此海上风电施工办法需要结合当地环境而作出相应调整。
针对这些,需要研究适用性的施工方法。现在使用较多的基础技术有三种:无过渡段单桩、导管架、高桩承台。从施工的速度来看,无过渡段单桩是最快的。
华电重工海洋与环境工程
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张星波: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控制好工期和成本的关键。
华电重工海洋与环境工程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张星波在会上表示,因为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建设投资大、施工成本高、施工作业环境恶劣,通常一个施工期投入的装备多达几亿到十几亿不等。因此,采用合理的工程建设模式,采用专业的施工装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建立完善的协调管理组织结构,并且有效控制各个节点,实现工程严密动态高效管理,是控制好工期和成本的关键。
张星波在会上介绍,公司以四合一总承包模式完成滨海北区H1项目以后,又总包了H2项目,目前都取得不错的效果。在踌躇满志:德国队备战与摩洛哥队展开激烈竞技他看来,海上风电总承包的优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简化了合同关系,大大减少了协调管理工作量,降低了合同管理风险,同时减少招标工作量,有效地节约业主的人力和精力。
其次是便于总包方在采购和施工方面的科学合理组织,在平行分包的情况下,各方缺乏制约,往往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协调控制非常困难,业主也常常陷入被动状态,工期和成本非常难以控制。而在总承包模式下,总承包和各分包受合同关系约束,能够有机灵活地进行协调管理,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从而确保项目在造价、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可控,能够有效控制合同的风险,有利于船机设备资源的稳定。
总体来说,施工总承包模式带来的好处既可以让业主省心省力,合同管理风险大大降低,还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建设工期明显缩短,早投产、早受益,安全有序可控,实现了业主和施工单位的双赢。
鲁能集团建设海上风电开发样板工程
2017年9月10日,随着风机叶轮的快速转动,鲁能江苏东台2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全部风机并网发电,项目建成后年上网电量将达5.28亿千瓦时,按火力发电标准煤耗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17万吨,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37万吨。
一年多来,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坚强领导下,鲁能集团为东台项目的工程建设通力协作,为国家海上风电开发提供了优秀样本。
海上风电建设难度大。与陆上风电发展相比,目前,海上风电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仍处于起步阶段。海上风电的建设难度大,不仅前期工作的落实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核准后建设的难度更大。机组设备可供选择的范围不大,施工方案选择也不易,此外,还涉及输变电设备、电缆敷设等很多其他方面的技术。因此,真正能够承担起海上风电建设的企业不多。
鲁能集团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充分发扬“敢于领先、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对项目进行超前谋划。鲁能江苏公司在项目筹备初期,编制完成了《工程管理策划方案》,同时对设备选型、基础类型、主要施工方案等科学快速决策,为工程高效顺利开工打下了基础,赢得了时间。
缔造“风”一样的速度。东台项目所处海域海况复杂,海上风机基础施工和安装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需要浅滩施工船、高滩施工船,还需要深水施工船。施工高峰期,国内80%的海上作业船都集中到了东台海域。
面对大自然的考验,鲁能江苏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共产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组织参建员工利用一切时间抓紧施工,全力保障工期。党员干部们精准配合潮汐变化调整作息,在涨潮时移船运输,落潮时坐滩施工;在台风来时检修设备准备备件,台风一过立刻开始作业,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克服困难。
项目的建设过程,汇聚了国内最优秀的设计团队、最专业的施工团队、最顶尖的海缆敷设团队、最高效的电气制造安装团队,他们共同缔造了“风”一样的建设速度。项目2016年开工建设,当年12月20日便实现了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创下了“当年开工、当年并网”海上风电建设新速度。
科学理念加技术创新。鲁能东台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过程,科学理念和技术创新伴随始终。
斜桩基础的海上升压站平台建设,在国内属首例。升压站原设计2600吨,不仅造价高,并且必须选用5000吨级施工吊装船进行吊装,为了让施工船开到作业区,还必须挖泥20万至30万立方米,拉高了施工成本,也会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面对空前的技术难题,鲁能江苏公司成立“海上升压站”党员先锋队,党员骨干带领参建员工开展技术攻关,寻求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效益的最优解。最终在升压站上部平台设计中,对主变接线方案和结构尺寸进行优化,将上部平台总重量减轻400吨,升压站自身重量降至2200吨,吊装船只选择范围随之扩大,仅此一项就节约投资3000万元。
鲁能江苏公司还组织全体参建单位,开展技术、施工专题研究,优化风机基础方案,由原三桩导管架优化为单桩基础,降低施工难度,保证工程质量;对风机基础结构和塔筒进行多次优化,使风机基础比原设计重量减轻20%,塔筒重量每台降低了50吨,节约投资2000万元。
为后续建设提供标准。东台项目的海洋地质情况差,与国内外已建成的海上风电项目相比,更加艰难;东台项目配套的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平台建设,国内外没有先例,这个项目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东台项目的海况复杂,220千伏海底电缆敷设,既要防止大型船舶搁浅,又要保证海缆本身的安全,这个项目为今后海上风电的海缆敷设提供了借鉴……
据了解,我国海上风电项目2010年开始探索步伐,国内整个行业都处于摸索阶段,可供借鉴的经验几乎为零。
在做好工程建设的同时,鲁能集团编写完成了《海上风电工程建设十大管理办法》和《十大管理标准体系》,形成了海上风电建设十大技术领先成果,为我国后续海上风电建设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为用户送去绿色电能。项目自开工以来创下了国内“四最”,包括总装机容量200兆瓦在我国目前海上风电项目中单位容量最大;场区中心离岸距离36公里是距陆地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自重达2200吨的220千瓦海上升压站为目前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升压站;项目海况是最为复杂的,有陆地、滩涂、浅水、浅滩、高滩、深水等情况。
此外,鲁能江苏公司还会同220千伏海底电缆的施工单位对施工海域进行踏勘,掌握施工区海况,针对性制定施工方案,开创了国内单根海缆敷设距离最长、登滩距离最远、电压等级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纪录。
中国海装:已启动10MW级海上风电机组研制
随着新能源越来越受追捧,风力发电得到充分的发展。11日,记者来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装”),看到重庆造海上风电设备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水平。
据介绍,我国多为低风速,如果将欧美国家的适应高风速的风电机组直接引进,可能水土不服。中国海装经过多年科研探索,陆续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
今年8月11日吊装成功的H171—5MW海上风电机组,就是全球风轮直径最大的5MW海上风电机组。“单位千瓦扫风面积高达4.59平方米,位列全球海上风电机型第一。和现有主流海上风电机组相比,单位千瓦扫风面积增大30%以上。”海装股份相关负责人称。
今年,中国海装动了“10MW级海上风电机组研制与开发”项目工作,10MW级海上风电机组的开发,将使海装再一次站在国内甚至国际海上风电技术的最前沿,将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带上新的台阶。
能不能直接将海上的风电机组用于陆上?“至少H171-5MW的机组不能,太大了。”工作人员说。按照以往的经验,陆上风电机组多使用2WM级别的规格。3WM级别的用得很少。今年,中国海装启动了新一代3MW机组的研发,35岁的张万军是项目机械系统负责人。
张万军介绍了正在组装的新一代3WM机组,这台将在9月20日正式下线的机组,比H171-5MW轻了500吨,只要风速在3米/秒-20米/秒之间,就能正常运行,当然在9.6米/秒的最佳风速下,每小时可以发3000度电。
世界首个冰封条件下海上风电场正式完工 装机容量达42兆瓦
近日,芬兰首座海上风电场Tahkoluoto已经完工,装机容量42兆瓦。
芬兰是北欧国家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较少的一个。目前大约拥有3吉瓦大型水电装机容量,2吉瓦生物能装机容量和1.6吉瓦陆地风电装机容量。
据介绍,Tahkoluoto海上风电场位于波罗的海,始建于2010年,拥有一台2.3兆瓦西门子风机和9台4.2兆瓦西门子风机,累计装机达到42兆瓦。
此外,该风电场项目还获得每兆瓦时83.5欧元的上网电价补贴,为期12年,以及2000万欧元试点运营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世界上首个在冰封条件下的海上风电场。较之北海风电场集群,Tahkoluoto海上风电场所处的海洋环境更加严苛。因此,这一试点项目不仅是芬兰未来发展海上风电的模板,也将成为全球冰冻恶劣环境下建设海上风电场的样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